(點擊圖片可前往)
為進一步落實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有效破解新造田、山垅田種糧難題,創建“山地變糧倉”穩糧擴面浙江樣板,杭州種業集團積極踐行“民呼我為”理念,推廣節水抗旱稻、深挖糧食生產潛力,多維度展現保障糧食安全的新路徑。相關事跡在中國農業新聞網榜樣專欄首頁報道,同時也得到杭州日報、網易新聞、中國網等多家媒體平臺宣傳報道,具體內容刊登如下(附原文鏈接)。
種小麥一樣種的水稻要豐收啦! 杭州種業集團創建“山地變糧倉”浙江樣板
你能想象種水稻能像種小麥一樣嗎?不依賴水源,在荒山、茶園、丘陵甚至干旱地區都能種植,旱種旱管,穩產增產。
近日,我們在建德、嵊州、磐安、衢州等地看到,以“旱優73”為代表的節水抗旱稻新品種稻浪翻滾,青桿黃熟,即將迎來大豐收。
2019年,杭州種業集團組建團隊在全省率先協同推進節水抗旱稻長三角一體化創新發展和生產應用,全面實踐“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今年在浙江省內推廣種植面積近5萬畝,預計可增產糧食2萬噸以上,為基層農業部門和農戶解決了水源不足土地的種糧難題,為浙江省貫徹落實糧食安全保障條例提供了成功樣板。
電費人工費省4萬多 果林套種旱稻增產增收
今年是建德市楊村橋鎮老許第三年在山地種水稻。
家門口的這座被當地人稱為楊家屋后山的山坡,2019年實施墾造耕地50畝后,老許就在這里種上了水稻。第一年種的是普通水稻,“山地落差大、土層瘠薄,根本保不住水,差點顆粒無收。”老許擺擺手說道。
2020年,老許經杭州種業集團有限公司推薦,種上了節水抗旱稻,當年畝產就達到了900多斤。“從種植到收割,只澆了二次水。”
今年,老許將種植規模從50畝擴大到60畝,其中的10畝是套種在山上的櫻桃、柑橘、枇杷等有大空間的果園和幼果林里,長勢也相當不錯。“和沒有套種的旱稻一樣,粗壯直挺,我打算明年再套種10畝。”
老許是今年5月底種的,到現在一次水沒澆,9月底,就能收割了。“第一年種沒經驗,三四天不下雨我就慌得很,今年7月份有13天沒下雨,我也不擔心,后來臺風來了下了雨,省去了我請人來澆水的錢!”老許笑著說,電費加請人灌溉的人工費省下了4萬多!
去年吃過老許家大米的老客戶今年又來預定了,6塊錢一斤的大米供不應求。“新米上市時間早,米質又好,老早就被預定光了!”戴著草帽的老許,曬得黝黑的臉上堆滿笑容。
2000畝山地種旱稻只澆一次水 種了18年水稻的老農民驚呆了!
38歲的許舟是安徽銅陵人,20歲就外出在浙江種稻,種了18年水稻的“老農民”今年是第一次接觸節水抗旱稻。
磐安縣萬蒼鄉的3200畝山地是許舟今年剛剛承包的,山地怎么種水稻?在杭州種業集團磐安節水抗旱稻種子經銷商的推薦下,許舟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種了2000畝的節水抗旱稻品種“旱優73”,沒想到,長勢比那1200畝山地種的普通水稻的長勢要好得多。
“我們采用的是可降解膜覆蓋栽培技術,保水保肥防雜草,到現在只澆了一次水,幾乎沒什么雜草,連水稻最常見的紋枯病也沒有。”
許舟笑著說,種水稻是天天泡在水里給水稻灌溉,種旱稻真是刷新了他的認知。“播種就跟種小麥一樣,旱地里種。7月份的時候干旱了10來天,我看葉子卷起來了,還有點怕。澆了水之后葉片很快就立起來了,我都驚呆了!現在長得粗壯得很,畝產估計能有1000斤!明年3200畝全部種節水抗旱稻!”
據了解,磐安縣正在進行“農保田”上山改造,明年將繼續擴大山地種植節水抗旱稻規模。
水稻家族的“新兄弟”有多強?旱優73獲全國優質稻品鑒金獎
近年來,節水抗旱稻在浙江省從零星試種到大規模連片種植,發展迅速。
在嵊州東風茶場,茶園改種節水抗旱稻,采取的是可降解膜覆蓋栽培技術,豐收在望;
衢江區富里萬畝綠色糧食生產功能區,有農企種了300畝的節水抗旱稻,9月上旬可上市新米;
柯城區九華鄉400畝閑置土地新墾田,無人機直播旱管節水抗旱稻,經當地市區兩級農業主管部門驗收,平均畝產超過450公斤。
在浙江8個地市、60多個縣(市、區)的上山農保田、山垅田、新墾山地,處處可見節水抗旱稻長勢喜人,從南到北相繼進入收割期。
我們從杭州種業集團獲悉,節水抗旱稻是水稻家族中不一樣的“兄弟”,是既具有水稻的優質高產,又具有旱稻的節水抗旱特性的水稻新品種。
杭州種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孫利祥介紹,節水抗旱稻旱種旱管模式既可節約灌溉水50%以上、節肥1/3,減少使用2—3次農藥,節省勞動力,又可降低稻田主要溫室氣體成分甲烷的排放量90%以上。
“全生育期125天左右,比其他雜交秈稻短10—15天,但產量、米質與水稻持平,代表品種‘旱優73’獲得2019年第二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金獎。”孫利祥說,節水抗旱稻能夠有效解決傳統水稻生產種植中的一些弊端,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改變農業傳統種植模式和保障糧食安全的新動能。
(黨政辦、利豐公司供稿)